2021年12月4日,第六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闭幕。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向本届会议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对世界发展的重大意义,鲜明宣示中国共产党更好满足中国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坚定决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世界进入变革期。本届会议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世界百年变局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为主题,着眼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为鉴,深度探讨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扩大和深化各国的利益汇合点。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研究中心主任张希良教授应邀参会,与大会主办方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国创会)碳中和智能化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肖炘教授,共同召集主持了“中美气候变化合作专题对话会”,以及线上直播的第十研讨会“碳中和:新产业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并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和题为《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转型与机制创新》的报告。
张希良教授提出,我国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除积极研究碳中和技术路径等方式外,可以推动实施基于市场的政策措施。
首先,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完善投资政策。构建与“双碳”目标相适应的绿色投融资体系,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
其次,完善财政价格政策。加大财政对绿色低碳产业、技术研发等的支持力度,落实和完善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和价格机制,加快形成约束性碳价机制。
第三,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完善配额分配管理,纳入碳汇交易。加强电力交易、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交易统筹衔接。
关于全国碳市场的发展方向,张希良教授指出,尽快扩大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十四五”期间力争做到对八大行业的全覆盖,并尽快增加水泥和电解铝两个行业上线运行。
同时,应改进全国碳市场的设计,将全国碳市场总量设定与全国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行业碳排放基准的严密性,尽快引入配额有偿竞买,并引入第三方投资主体。
此外,开展碳市场与碳税两种政策工具的协同实施研究。充分发挥碳市场的主体作用,并积极发挥碳税的重要补充作用。
据主办方介绍,第十研讨会在线观看人次超过100万,仅新华网客户端一家,接待观看人次即达49万次。
12月4日,张希良教授受邀参加2021年国际金融论坛,作为中方嘉宾代表在全球碳定价机制对话会上发表题为Caron Neutrality and ETS的演讲。
张希良教授介绍了排放交易系统(ETS)的作用,指出其有助落实企业排放许可制度、制定碳价格,并为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激励,进而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和投资、清洁生产以及消费者行为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
据悉, 本届大会为期4天,云集了国内外知名政治家、战略家、学者、企业家、外国驻华使节、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驻华代表500余人,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会嘉宾70余位,规格和规模创历届之最,产生广泛影响,海内外12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篇次8000以上,会议信息量24000余条,线上观看、阅读量累计超过5亿人次。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自1980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课题)60余项。2000年以来,先后为国家提供重大政策咨询建议10余项,并被有关政府部门采用;在Science、Nature Energy、Nature Climate Chang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共出版各种学术专著40多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次,各种省部级奖励10余次。2005以来,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的总经费超过2亿元。
清华大学―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气候变化治理机制与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于2021年7月,立足气候变化和能源经济领域,以全球气候治理、中国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全国碳市场建设方案与机制设计等为主要研究方向,为相关方提供研究报告、专著论文与政策建议,旨在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构建校企合作“能源与气候”智库,引导央企、行业、地区乃至全国的绿色低碳转型,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